•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云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2020年12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云南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会议时表示,云南曾经是我国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脱贫任务非常繁重。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懈努力,云南88个贫困县目前已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云南有27个深度贫困县、3539个深度贫困村,在这场艰难的战役中,云南省自上而下积极应对、分类施策,采取一系列举措,期间涌现了很多好的方式方法和扶贫典型。

  怒江此路恒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赤恒底村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深度贫困村,此路恒就出生在这里。8岁时,此路恒高烧致左脚残疾,初三又因家庭贫困辍学,抱着自己养活自己的念头,他拜了多位民族文化方面的师傅学习民族服装服饰的生产加工。


  傈僳族服饰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是傈僳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赤恒底村是传统的傈僳族村寨,家家户户都有纺线织布、服饰加工的手艺。”此路恒发现,乡民织出来的手工麻布作为布匹出售赚不了多少钱,而且家庭作坊模式存在布料粗糙、产品单一、工艺落后等问题。

  “但用这些布匹制作的服装服饰价格却比较高,能不能专攻传统民族服饰制作?”嗅到商机的此路恒结合边疆民族群众喜欢穿着民族服饰的特点,开始创业之路。由于此路恒设计制作的民族服装款式新颖、手工精致、价格实惠,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此路恒慢慢成了赤恒底村发家致富带头人。

  由贫转富后,此路恒成立合作社,组建扶贫车间,主动帮扶还处在贫困线上的乡民。2012年以来,他先后注册成立了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福贡县残疾人扶贫基地民族服饰加工厂、赤恒底村傈僳语多声部农民红歌合唱团、福贡县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云南民族服饰网》、中国民族服饰商城,通过“公司+农户”、技能培训、产业扶持等多种形式,帮扶带动2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2013年,此路恒发动身边会纺织的村民组建了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为9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合作社采用自愿合资的模式,购置加工生产设备,组建专门的生产队,弥补了家庭作坊布料粗糙、产品单一、服装规格不统一的短板。“合作社的产品主要以傈僳族、怒族民族服饰为主。为了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根据客户需求,此路恒陆续设计了很多新款式。”云南省怒江扶贫办王靖生说,合作社当年就实现了户均收入2万元。

  有了钱,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合作社逐渐有了品牌效应,并申报了商标品牌“纱兰颜”,合作社每年的生产能力达到了4万套,产品不仅在怒江州本地销售,还走出国门,销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年销售收入370万元以上,带动40多户村民由贫转富。

  为了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此路恒筹集资金成立了扶贫车间,为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参与服饰加工的村民提供技能培训。“为了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此路恒和他们签订了培训合格就地上班的协议。”经过培训,扶贫车间中最娴熟的学员每天能缝制8套服饰,按每套26元的劳务费计算,每天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云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此路恒在给合作社员传授傈僳语版红歌


  此路恒自己也担任全州残疾人就业培训民族服饰加工方面的老师,每年都有不少群众来加工厂学习,其中自主创业的就有310人。没有自主创业的则可以根据需求到怒江的各个扶贫车间就业。

  王靖生说,除了服装服饰制作,此路恒还邀请民族语教师和非遗传承人给村民开展老傈僳文、民族乐器弹唱等非遗项目培训,起奔、笛子、的哩吐、口弦等快要失传的弹唱技艺得到了传承,迁俄、括克、优叶、木括、阿秀等原始民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宏扬。


云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此路恒在制作服装


  赤恒底村脱贫现状:2018年1月30日,经上级部门的严格考评考核,赤恒底村实现了脱贫出列,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赤恒底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村常驻居民522户229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41户1039人,截至2020年10月,已全部实现脱贫。

  昆罕小寨岩罕香


  景洪市大渡岗乡大荒坝村昆罕小寨地处偏远山区,祖祖辈辈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但受制于传统生产生活习惯,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并不高,长期在贫困线徘徊。90后布朗小伙岩罕香就是昆罕小寨的原住民,2013年年底,他的家庭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 一定要早日脱贫出列。”2 0 1 7 年, 大渡岗乡实施“ 五个一批”精准扶贫项目,日夜琢磨怎样才能早日脱贫的岩罕香根据村寨环境好、紧靠原始森林、植物种类多、蜜源充足等有利条件,选择了投资少、收益快的蜜蜂养殖产业。

  岩罕香积极参加乡里组织的养蜂培训班,主动向村里养蜂经验丰富的人学,逐渐从“门外汉”变成了“养蜂专家”,家里的蜂箱从最初的10箱发展到25箱,酿制的蜂蜜产量也越来越高、品质越来越好。考虑到多元化发展,岩罕香又逐渐涉足种植业,种植芒果500株,坚果600株,橘子250株,茶叶开采10亩。

  通过蜂蜜、橄榄、茶叶等农产品的销售,2019年收入已达13余万元。2019年,大渡岗乡组织电子商务基础知识普及培训,岩罕香开起了“岩罕香土特产”网店,利用直播模式,每日销售额从原来线下销售30元增加到现在的300至500元,成功脱贫。

  脱贫并成为致富带头人后,岩罕香开始琢磨如何帮助当地村民一起脱贫。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村寨很多农民的产品销售受阻,农户收入减少。” 得知这些情况后,岩罕香利用自己线上销售的优势,主动传授电子商务知识,帮助和教授村民分类打包农产品,将各类农产品挂在网店销售,并通过网络进行宣传。由于产品新鲜生态、价格实惠,刚挂上网便吸引了不少顾客,村民们足不出户便可卖出农产品。

  王强也是一位做蜂蜜产业的村民,自己有产品,但是缺乏销售渠道,导致蜂蜜销售不出去。“2018年,他在快手看到我销售蜂蜜的情况后联系了我,希望我能帮助他打开销售渠道。”在实地考察并检测过王强的蜂蜜质量后,岩罕香决定帮助王强销售产品。


云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岩罕香展示产品


  “当时王强滞销的蜂蜜有1000斤。”为了快速帮助王强回笼资金,岩罕香自己收购了这1000斤蜂蜜,预付80%的货款。半个月后,通过自己的网店和微商,岩罕香成功将王强的1000斤蜂蜜销售完毕,并将剩余的20%尾款及时付给王强。通过这件事,王强和岩罕香从陌生人成为合作伙伴。

  不止王强,岩罕香还通过这种模式帮助了很多邻村、邻寨和自己寨子里的农户,比如岩香、石二等。

  “他们的产品质量都不错,只是缺乏网络销售经验,或者是缺少销售渠道。我有这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所以可以帮助他们。”逐一考察过产品质量后,凡是产品质量过关的,岩罕香都跟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贫困户,我得到过国家、政府的帮助,现在正是国家需要汇集各方力量的时候,我也要尽自己的一分力帮助大家共渡难关。” 岩罕香说。

  昆罕小寨脱贫现状:昆罕小寨村民小组系大渡岗乡大荒坝村委会的一个布朗族村寨,距离大荒坝村委会约9公里。全村共有27户1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35人,均已脱贫。

  武定县李从梅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深度贫困人口占比均位列全州10县市第一,脱贫任务占全州的1/3,是彝州脱贫攻坚主战场。李从梅所在的猫街镇就位于武定县。


  李从梅家的日子真的难过:家庭负债累累、丈夫因股骨头坏死致残、公公遭遇车祸离世、婆婆手指关节严重变形而落下病根……为了早日脱贫,李从梅不断精进自己的刺绣技艺,丈夫也开始学习木雕。同时,受益于贫困户医疗政策,婆婆以全补贴的方式加入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县人民医院看病可以报销95%,婆婆的手指在骨科医生的悉心治疗下,疼痛也逐渐得到了缓解。而上小学的女儿每学期能享受1350元的学费和营养费补贴。在政策扶持和夫妻的努力下,李从梅一家顺利脱贫。

  “我家乡地少人多, 8 5%都是贫困户,但几乎每位女性都会刺绣。”脱贫后,李从梅成立了彝绣合作社,带动当地绣娘脱贫致富。“普桂和我从小一起长大,因为听力障碍,她没上过学、不识字,正规手语也看不懂。但她手工好,人也很聪明。”李从梅说,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帮助普桂这样的弱势群体增加收入。


云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李从梅与绣娘现场绣制产品


  万事开头难,绣娘们的手艺都不错,但缺乏市场经验,一开始花片并不能切合市场需求,导致大量积压,后来通过培训提升,才慢慢有了订单。普桂就是第一个跟着李从梅出去培训的。“普桂看不懂别人的手语,但她参加省里和县里的刺绣大赛都取得过名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她的作品比别人的价格就要高,好多人看到她的绣工和作品后还会点名找她绣。”李从梅说,普桂因此变得更加积极和自信。


云南: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普桂绣花


  团队搭建起来了,但销售渠道单一、缺乏设计、缺乏宣传等问题导致合作社的收入很低,距离李从梅带领村民一起脱贫的目标还很远。“在上海市援滇干部徐红斌穿针引线下,东方卫视大型公益扶贫栏目《我们在行动》第三季第一站选址武定,报道了李从梅等7位彝族绣娘发展彝绣脱贫的故事。”

  节目播出后,各地订单纷纷飞向大山深处。爱心企业捐赠20万元用于贫困绣娘培训项目。到2018年,合作社的订单达到39万元,成员也由96人发展到近200人,2019年,合作社完成订单近60万元。

  在带领村民脱贫的过程中,李从梅积极与来自各地的服装公司接洽。

  2019年,福建一家公司想与合作社合作。“当时合作社车间面积小,难以完成订单。”李从梅急了,经过她多次奔走,2019年,武定县猫街镇收到了政府的20万元专项款,用于新建集绣房、展室、电商、培训、接待洽谈为一体的彝绣扶贫车间,新车间正式投产运营后,获得了更多订单,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目前, 武定县有近1 0 0 0 名绣娘,近30家民族服饰和手工产品加工店,且在县城已有10多家民族服装加工店,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居家就业、脱贫增收”的特色增收路。

  武定县脱贫现状:2014年至今,通过抓实产业换穷业、拓宽就业促增收、夯实基础增后劲、生态扶贫提效益、政策兜底强保障、社会帮扶聚合力、金融支持助攻坚、危房清零保安居、教育扶贫断穷根、医疗扶贫保健康,2.5857万户10.1524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7个贫困行政村全部出列,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如期实现。


标签:2021年第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