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损失,也是奉献

作者:买佳豪     
内容摘要:房租、工资和福利、银行贷款、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枯竭……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很多企业的实际困难逐渐浮出水面,他们一边想办法度过难关,一边尽己所能为顾客、为更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
  受疫情影响,2019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9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临时停工。这十八天,本该是他们的盈利“黄金期”,转眼却成了他们的“黑色星期五”。除了损失客流量,由于“停工不停薪”,他们还要担负起停工期间的员工工资和生产资料的自然损耗。这些还只是看得见的直接经济损失,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经济损失需要中小企业家去应对。受疫情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受到严重“损伤”,房租、贷款还不上,员工工资发不下去,如何顺利复工,成了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据中欧众创平台调研,在995家中小微企业中,85%的企业资金流已濒临枯竭,撑不过3个月。即便他们顺利复工,要想完全消除疫情造成的市场“静默期”也绝非一日之功。

  「现状」

  工厂不开工,市场不开门,员工回不来
 
  “员工暂时回不来,复工时间还待确定。”

  江苏省南京市尹氏汤包的负责人熊国红说道。尹氏汤包是一家开设于1993年的老字号餐饮店,经营面积不大,只有14个员工,员工大多来自全国各省的农村地区。受疫情影响,不少乡村政府出台了严厉的限制人员流动政策,其中,不允许乡村人员返程务工成为重中之重。这对熊国红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她说:“如果2月9日员工还不能回来,我就无法复工,房租和员工工资我还要接着承担。”

  熊国红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个例。据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北京政和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20年1月30日—2月1日期间,超过82%的民营企业开工时间受到疫情影响,近60%的企业不能准时复工,这不仅可能对抗击疫情的物资供应造成影响,更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增加企业的运营压力。

  此外,疫情期间,餐饮行业的春节退单量大增,一些大型餐饮企业由于线下店面和企业员工众多,这些曾令他们引以为傲的“经济体量”转眼之间却成了他们的“阿喀琉斯之踵”。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称,当前西贝400家线下门店基本都已停业,只保留100多家外卖业务。

  预计春节前后一个月时间将损失营收7—8亿元。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自今年1月起,眉州东坡各门店也陆续接到了年夜饭订单退订,到大年初一,全国所有门店的上座率将大幅下降85%.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店面小,经营成本相对较低,尹氏汤包并没有遇到西贝和眉州东坡的窘境。熊国红在春节来临之前就以将库存的猪肉、蔬菜等食材售卖一空,且在春节期间没有囤积过多食材,和西贝等大饭店相比,除了房租和员工工资之外,尹氏汤包目前的损失并不大。

  但不是每一家中小微企业都是“幸运儿”。

  上海品海饭店的现状就十分不乐观,“原来订的桌数基本上没戏了。不仅过年期间的订单全部得取消,二、三月份的订单也受到了影响。在餐饮行业,人工成本占运营成本的30%,房租成本占30%,现在饭店每天要负担8000元以上的房租和员工基本工资,这些都是纯亏损。即便复工开业,客源估计也只有平时的20%左右。如果这种情况持续3个月,供应商货款、房租、员工工资支付等就会让我们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餐饮企业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上海品海饭店负责人赵宪珍说。

  早在2020年1月中旬,赵宪珍就开始筹备年夜饭的一系列事项。她说:“当时,疫情还不十分严重,我们每天都会接到订桌的电话。除了年夜饭,2、3月份的订桌量也爆满了。”为了服务好这些食客,除了饭店大厨,赵宪珍又从外面临时聘了十几位大厨。同时采购了一大批冬笋、木耳、海鲜等食材。在上海,每家每户过年都要点一道红焖羊肉,为此,她又从外地购入十几头处理好的整羊存放在冰柜里。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她一个措手不及。从1月中旬到1月24日,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品海饭店不再如往日般熙攘。经历过2003年非典疫情的赵宪珍敏锐地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1月24日(大年三十),她决定率先停业,此举在当地餐饮界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为了劝说已经订好桌的食客退单,她亲自打电话耐心解释。

  “当时,上海疫情还不是特别严重,人们还没有高度重视起来。”她说。经过连续数日的劝阻,她才把要来就餐的食客一一说服,并退还他们订金。此外,她为每一个亲自到店取退金的食客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不管是什么原因,作为饭店的负责人,都要为这种情况负责。”赵宪珍说,她不忍那些食客“白跑这一趟”。

  食客的问题解决了,还有食材的问题,为春节采买的食材此刻却不知该如何处理。赵宪珍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员工。她说:“大年三十当天,我先统计了不回家过年的员工,将这些新鲜的食材,包括干货和羊肉都分给了他们。”此外,她还联络了饭店周边的邻居和有困难的群众,免费为他们送去店内的食材。

  时至2月9日,上海品海饭店已经停工半月有余。停工期间,赵宪珍每日都要通过视频或电话开会安抚员工和同行业者急躁的内心。而她自己却对复工后的情况更为担忧,她认为,市场“静默期”带来的连锁效应一时不会消弭,即便她能按期复工,没有食客上门也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和餐饮行业相比,服装制造业面临的局势更为严峻。“工厂不敢开工,市场不敢开门,本来预计初十复工,但今天看来,可能要等到2月24日之后才能生产了。”重庆市欧曼蒂尔服装厂负责人瞿伦川说道。重庆市欧曼蒂尔服装厂是一家集生产、运营、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制造公司。春节,本是服装销售的“旺季”,为此,瞿伦川旗下的很多服装批发超市和服装零售店都在年前购进了一大批春季服装。但因为疫情,这些服装批发、零售店不得不宣布停业,囤积在店里的春季服装无法销售,只能等疫情过后打折处理,损失不可估量。

  欧曼蒂尔服装厂有200余名员工,每一个员工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服装厂的员工除基本工资外,主要靠量产获取绩效工资。停工以来,这些员工的生活情况是否受到影响,这也是瞿伦川十分“头痛”的事情。

  “整个行业都处于停摆状态,我还没来得及统计损失。但据我了解,身边很多同行和朋友都快被贷款拖垮了,我真心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根据疫情的实际情况,适量延缓或减免加工制造业的贷款,共度时艰。”他说。

  南京尹氏汤包、上海品海饭店、重庆欧曼蒂尔服装厂只是此次疫情下中小微企业的缩影,房租、贷款、供应链、员工工资、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成为他们担心的根本。

  「困难」

  供应链断裂和市场“静默期”才是真“危机”

  房租压力、员工工资和企业福利压力、银行贷款压力、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枯竭……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很多企业的实际困难逐渐浮出水面,但这仅仅是开始。疫情中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疫情后的困难更值得人们关注和讨论。

  谁也无法预料,曾经毫不起眼的口罩,竟成为当下众多中小微企业顺利复工的第一只“拦路虎”。说起眼下的困难,南京市尹氏汤包负责人熊国红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口罩的问题。“我们只有14名员工,但就这14个员工的口罩目前都无法买到。”她说。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不同,很多中小微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不具备自主生产口罩的设备,缺乏系统的协调能力,他们无法像大企业一样,利用自身的生产管理、市场协同、技术输出等能力,一口气打通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直接生产医用口罩。要想解决复工路上的第一大难题,只能依靠自身的“人脉关系”,四处打电话寻找口罩货源,抓紧时间备货。当前,口罩已经成为战略物资,企业复工也都需要“报告”,只有审批合格的企业才允许复工,而审批的条件之中,一项硬性规定就是要准备好充足的口罩、消毒液、酒精等卫生安全物资。如果众多中小企业无法筹集到他们需要的卫生安全物资,那么即便他们能够“挺”到复工,也必将“死”于复工的前夜。

  另外,还贷续贷问题也是很多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之一。说起贷款,瞿伦川就十分“郁闷”。除了欧曼蒂尔服装厂的负责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重庆市渝派服饰协会的负责人,疫情来临后的十八天里,协会里不断有会员企业单位向他“吐苦水”。车贷、房贷、机器贷……

  虽然近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金融部门不断出台政策,要求银行不得随意向中小微企业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但由于停工停产,节前囤积的服装无法销售,还贷压力依然很大。他说:“很多服装超市和零售店年前将自己所有的现金都换成了成品春装,工厂不开工、市场不开门,春装如何换成现金来还贷?这依旧令他们一筹莫展。”中小微餐饮企也深受贷款问题困扰。河南省濮阳市瑞丰园饭店负责人刘本刚说:“按照历年的经验,我会把第二年所需的还贷资金提前准备好,但因为此次疫情,今年我手头的资金都发给了员工以及用来购买口罩等防疫物资,还贷压力很大。”

  如果说房租、口罩和贷款是目前国内众多中小微企业复工之路上的“疥癣之急”,那么供应链断裂和市场“静默期”的连锁效应则将成为他们复工之后要面临的“心腹之患”。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内众多中小微企业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他们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承担着国内很大一部分就业压力。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他们还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供应商,这些中小微企业不仅是社会经济的生产主体,也是市场经济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以渝派服饰协会为例,在重庆,很多服装批发超市和服装零售店都是协会的成员,他们大多依赖协会中的上游企业提供成品服装进行销售,而那些服装加工工厂则依赖广州、上海等布料商提供原材料。受疫情的影响,服装产业的这条供应链逐渐“瘫痪”,就算欧曼蒂尔服装厂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如期开工,假如其上游布料供应商出现问题,服装厂也无法正常生产。他焦急地表示:“我们的布料供应商大多分布在广东、上海等地,受疫情影响,他们不再生产布料,我们也就无法生产。”那些服装批发超市和零售店也是一样,供应链的断裂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致命的阻碍。而这还只是中国当前众多产业供应链中的一条。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升级,中国已然成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制造的些许闪失,都会造成全球供应链的巨大混乱。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家在圣彼得堡从事轴承、齿轮等精加工制造的工厂,目前正在焦急地等待国内复工。这家企业需要国内三十家轴承和齿轮供应商,分布在江浙、鲁、辽、豫等多个地区。然而,目前尚没有一家开工。国内中小企业的供应链安全,不仅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从此次疫情中顺利脱险的关键,也影响着全球市场的发展进程。

  此外,市场“静默期”所带来的连锁效应,也是复工后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上海品海饭店负责人赵宪珍有着深深的担忧,“现在大家都不敢出门,即便我们克服了一切困难如期复工,如果没有人来吃饭,饭店能否坚持运营下去依旧是个严峻的问题。”她叹了口气说道。和2003年的非典疫情不同,此次“新冠肺炎”不仅病毒蔓延更快,对市场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熊国红、赵宪珍、瞿伦川这样的企业家,在“商海”已经打拼多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然而在此次疫情面前,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深深地“担忧”。

  事实上,由市场“静默期”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对企业的顺利复工复产产生着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2月10日,据新潮传媒集团CEO张继学的公开讲话披露,为了“自救”,公司不得不减员10%.他无奈地表示:“此次减员规模为500人左右,其中包括20名管理干部。

  ‘新冠病毒’,对国家、对企业都是一次大考,疫情期间,新潮积极配合国家抗疫救人,捐赠现金及医疗物品超过130万元,联合央视、人民网、新华网捐赠大量公益广告,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活下去……“是什么让一家拥有超过4000位在职员工的”超级企业“只能通过忍痛裁员才能实现”自救“?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确保企业顺利复工,但在国内市场因疫情原因步入”静默期“,在没有新的”开源“资金来支撑企业运营之前,或许他们只能选择”断尾求生“。

  在大企业,通过适当地裁员和全员营销以及结构性节约,或许还能够勉强撑到疫情结束,市场恢复正常,但对于市场上数量级更大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在市场“静默期”来临时,他们的选项则更为稀缺。

  我们都知道,市场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自由人组成的,买家和卖家缺一不可。虽然互联网经济的崛起改变了原有的市场经济模式,但信任却是永恒不变的市场主题。无疑,在此次疫情之下,市场信任已经受到了冲击。市场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那么相应的,市场信任的恢复也绝非朝夕可待。如何保障供应链安全?如何尽快恢复市场信心?

  「政策」

  援助政策迅速且实际
 
  对于疫情中,政府针对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他说:“政策的出台,在速度和力度上显著提高,主要特点在于‘多’‘实’‘落地’。”

  他表示,相比2003年,此次政府的扶持政策出台的数量明显增长,截至2月7日,商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中央政府部门累计发布疫情防控时期企业帮扶政策9条。此外,这些政策更具有针对性,相较于2003年更“微观”,更“实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而言更有可操作性。以资金支持方面为例,此次政策明确了“对于微小企业可以予以展期或续贷,并降低了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各级政府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费。”

  此外,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呼应的政策矩阵。在该模式下,各地方政府能够在第一时间根据本省、市情况,在中央出台的扶持政策基础上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有利于政策的落地。比如,2月3日,在中央下发了一系列针对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上海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推迟调整社保缴费基数、可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实施培训费补贴政策的政策。

  可以说,针对此次疫情,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出台迅速且实际。

  首先,在资金支持和贷款方面,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强调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于微小企业可以予以展期或续贷,并降低了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各级政府取消了反担保要求,降低了担保费。此外,2月7日,财政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7日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规范资金管理。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重庆、江西、北京、上海等省份,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自主建立名单,并按照“急事急办”原则,鼓励企业在申请纳入名单时,同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尽快保障生产经营需要。同日,银保监会指导银行保险机构采取了多种帮扶措施,很多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湖北省内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不少银行为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增加了专项信贷额度,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有力的融资支持。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流问题。不过,仍有中小微企业反映,他们希望能延缓还款时间,延长或部分减免贷款资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孙太利表示,在此危急关头,政府应进一步在减税降费上加大力度,对中小微企业施行“放水养鱼”

  的宽松政策,并趁此机会梳理现存的市场管理政策,坚决取消不利于企业发展、有碍于企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金融改革的力度,对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快速放贷,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其次,在房租方面,各地协会或地产企业都在为租户争取减免租金。2月5日,北京市发布“十六条”,停征部分事业性收费并减免房租,为中小企业实实在在减轻负担。同时,国企房产承租企业符合条件者免收2月房租或减免50%房租;对保障民生的早餐、菜店、便利店等,给予70%租金支持等。这一政策的颁布,令不少中小微企业“缓了一口气”。对此,桔子水晶酒店、桔子酒店创始人吴海建议,不仅要求国有物业要免租金,还要鼓励私有物业免租金,有难同当。其次,他建议疫情期间的房租延迟至疫情结束后6个月再交,原计划给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钱直接用于物业授信,6个月后物业还银行钱。最后,他建议,对于被强令停业的企业,政府需直接补贴到停业企业,同时,相关机构和部门进一步减轻企业营商成本,为国内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切实帮助。

  好消息是,2月10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采取全力保障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扶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等六方面20条措施,帮助广大中小企业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实现有序复工复产,渡过难关。

  《通知》强调,要会同有关部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职工返岗、原材料供应、物资运输以及口罩、消杀用品、测温仪等防控物资保障等难题,指导企业开展生产自救。

  疫情过后,市场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孙太利认为,这次政府的扶持政策强调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创新、增加企业自身的“免疫力”,更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传统产业快速进入“数字化”经济。

  他说:“企业自身也要积极思考,如何依靠转型升级实现‘自救’。”他表示,受此次疫情的冲击,大量餐饮业、低端制造业企业员工不得不“待业”,大量劳动力无法形成有效生产力。但危机背后往往是机遇,这次疫情或许能倒推企业思考产业发展的另一条道路,那就是线上服务的进一步深入。比如,劳动力市场可以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流动,比如建立劳动力交易互联网平台,破除企业间的壁垒,提升劳动力匹配效率等。

  未来,新形势下的劳动力管理、基于互联网的劳动力市场交易将成为一个不错的发展机遇。

标签:2020年第3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